文法学院成立于2011年5月16日,前身最早可追溯至原冶金工业部直属院校包头钢铁学院的马列教研部和基础课部中文教研室。学院学历教育始于1983年,当年面向全国冶金系统招收秘书与行政管理专业干部进修生,1987-1995年面向全国统招秘书与行政管理专科生。2003年后,学院现有学科专业曾经隶属于政法学院、文学院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学院学科涉及文学和法学两个门类和中国语言文学、法学、社会学三个一级学科,现有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法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现有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400余人。
学院现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培育)——地方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包头市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包头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地方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草原丝绸之路民族文学研究中心,有内蒙古科技大学民族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科技大学土默特历史文化研究所2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所、知识产权法研究所等专业研究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代表我校成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单位。直属内蒙古法学会的两个全区性学术团体——内蒙古环境资源能源法研究会、内蒙古知识产权法研究会挂靠我院。
学院现有在岗教师60人,其中专任教师49人,教学辅助和管理岗位教师1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6人,在读博士3人,海外留学归国人员2人,高学历人才占59%。教师中教授8人,副教授21人,高级职称教师占59%。35名教师担任硕士生导师。多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内蒙古“资深法学专家”、内蒙古“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包头市“鹿城英才”、包头市“鹿城教坛先锋”等荣誉称号。
法学专业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专业。校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获得自治区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自治区教坛新秀奖1项,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奖3项。在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5名教师获得内蒙古科技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新秀奖和优秀教案奖。2项教学成果获得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和内蒙古科技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全院教师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7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国家语委科研项目5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40余项,地市级科研项目10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700余万元。先后出版教材10部,学术专著24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或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获得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项,包头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10余项,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等获奖20余项。
学院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学科竞赛并屡获佳绩。在第十三、十四、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荣获二等奖、三等奖、二等奖。先后获得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银奖各1项、铜奖2项,全国秘书技能大赛二等奖,“首届华北五省市区法学研究生法律文书大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自治区“创青春”创业大赛公益类三等奖。还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内蒙古“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三等奖,等等。
基于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校学生重视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考试。十年间有100多名法学专业在校生通过司法考试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获得A类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通过率在内蒙古高校名列前茅。学院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专业生源质量高,就业前景好。就业基本去向为公检法司等政法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法律服务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社会服务组织等。各专业继续深造情况良好,考研率在20%左右,先后有百余名同学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
学院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期,全院上下正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矢志不渝,锐意进取,致力于将学院建设成为自治区一流、中西部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法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