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校概况 正文

学校概况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2011年06月07日点击数:

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学厅[2009]11号文件:关于通报表扬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知。该通知对129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219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内蒙古自治区共有三所高校受到通报表扬,我校位列自治区被表扬院校的首位,受通报表扬的另两所高校是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内蒙古工业大学。

近年来,我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都在85%以上,在内蒙古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2000年就曾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之后,又先后获得“全区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估第一名”、“全区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在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我校今年第二次荣获“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关键在于不断总结创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一、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实施目标责任制管理,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班级联动,全体教师、毕业生广泛参与,点、线、面相结合的就业工作体系。

一是完善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实现就业工作网络化。在建立并完善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的基础上,各学院配备专职人员从事就业工作,形成了学校统一领导、招生就业处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全力支持、各学院全面落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模式,做到了就业工作机构健全、目标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信息畅通、反馈及时、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就业工作网络。

二是全力整合资源,打造全员化就业工作格局。学校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校友资源,拉动就业工作。

三是近年来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的“三大任务”(申报博士单位获得批准,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毕业生就业在内蒙古本科院校领先)之一,实施就业工作与学院领导班子、部门领导干部的业绩考核挂钩的目标责任制管理,强化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促进就业。

二、注重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认真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形成全程化与一对一指导相结合、就业指导课教学与日常教育相结合、以创业教育带动毕业生就业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是将就业指导课列为必修课。分管校领导亲自挂帅担任主讲教师,其他任课教师从就业指导人员中选调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教学中,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以集体备课、试讲、观摩教学、领导听课、检查教案等方式,强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中国青年报》、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等媒体专题报道了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开展情况。

二是全程化与一对一就业指导相结合。新生一入学就开始职业理想、就业形势与就业市场分析教育,引导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和提高能力,全面提高素质,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二、三年级重点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时邀请校领导、校内外专家、校友、企业人事干部广泛开展各类咨询、讲座,引导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四年级重点开展就业指导课、创业教育和一对一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形势,指出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坚持“既要咬住行业不放松,又要学会吃百家饭”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原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

一是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巩固老市场、开拓新领域。学校的办学历史孕育出的鲜明办学特色,使我校毕业生就业有着很强的行业特点,这是我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优势。但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科门类的增加,对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学校制定了“既咬住行业不放松,又要学会吃百家饭”的原则,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

在深化有色金属行业、基建行业、矿业等传统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以热动和电气专业为突破口,努力进入电力系统就业市场,带动其他相关专业毕业生去该行业就业;开辟中石油、中石化及地方化工企业的就业市场,拓展化工、应用化学和过控专业的就业市场;开辟和建设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企业为主的就业市场,解决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就业问题。

二是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做好无形市场。为了更好地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我校投资建设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网站配备独立服务器,由专人维护。截止到2009年10月,网站总点击量已超过94万次。学校还投资十余万元建设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查询室、就业信息宣传专栏,开通了毕业生就业信息手机短信平台等,广泛宣传就业信息,为广大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积极组织双选洽谈会和专场招聘会,搭建就业平台。2008年12月至2009年7月,学校先后组织召开了1场大型双选洽谈会和150余场专场招聘会,各学院则结合专业特点召开小型洽谈会,开辟基层就业市场。多形式的洽谈、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积极签约,取得了良好的就业效果。

与此同时,招就处和各学院为来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代表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深深感动了招聘单位代表,他们说:“来到内蒙古科技大学有回家一样的感觉”,“内科大的老师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的学生”。因此,这几年来校招聘毕业生的单位数量和签约数量逐年递增。

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适时进行招生专业布局和课程设置调整,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从源头上促进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适应社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长期服务于冶金、材料、矿山、机电、建筑等行业,在学科专业结构上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但是,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科专业结构进行优化与调整,并在“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的总体思路:到2010年,建成以应用学科为主体,工程技术学科为骨干,地矿、冶金、材料等学科为特色,专业布局符合社会需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建设若干个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或在内蒙古自治区处于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和品牌专业。

二是注重教育创新,凸显人才培养特色。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弹性学习制度。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并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能力、家庭经济状况、成才目标和择业期望,攻读辅修专业,跨专业、学科门类和年级选课,满足其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人才培养更具鲜明特色。

三是注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内蒙古能源、化工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加强相关专业建设。2009年学校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专业划分出来成立“化学与化工学院”,并引进留美王亚雄博士担任院长。将“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更名为“矿业工程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科学合理制定年度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为就业创造条件;根据本人自愿,引导部分专业学生转到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学习;一些专业从高年级开始分专业方向,并为单位定向培养某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同时尝试与部分单位开展4+1培养合作项目,提前确定就业目标。

学校通过积极的就业工作,初步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状况好,社会评价高的就业工作目标。

关闭